Post

PhD申请纪实

一转眼到了四月,自从我 9 月份毕业回国已有大半年,博士申请也已经走到了最后一步。不禁唏嘘感叹,在此处记录一下申博的历程,或许以后会回看,若能帮到一些想要读博的朋友,那更是不胜欢喜。

先介绍一下个人情况吧,我是爱丁堡的本硕,学的是计算机,申请的是 2025 年入学的密码学 PhD。笔者并不是什么高手,也非坚毅努力之人,大学四年浑浑噩噩,如今半推半就走到此处,也不敢奢求太多。正如《万国志》里很喜欢的一句话:“岂能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。”既然该尝试的都尝试了,那便接受失败,接受自己,打好手里的牌,方为正解。

我开始准备申请的时间其实已经很晚了,9 月份毕业才开始动手。最初连方向都不太确定,也是在导师的鼓励下才决定继续做这个专业。我的策略也很简单,美国完全不考虑(川宝活太密),先套磁一下澳洲练练手,找一下自己的位置,然后英国香港新加坡,最后欧洲。

以下是我列出的一些申请节点,标记 ✔ 的是收到(最终或稳定口头) offer 的学校,未标记的则最终没有通过面试。至于本校,我导师倒是想留我,奈何他没钱,只能申请校奖听天由命(英国校奖懂的都懂)。

学校时间
University of Klagenfurt ✔2024-11-15
Edinburgh(本校)2024-11-25
UNSW ✔2024-12-02
Wollongong ✔2024-12-03
KCL(一面)2024-12-18
NUS2024-12-19
Wollongong(另一个组)2025-01-07
KCL(二面)2025-02-04
Wollongong(第三个组)2025-02-19
ETH2025-02-28
IBM Research Zurich2025-03-25
University of Amsterdam(一面)2025-05-02
University of Amsterdam(二面)✔2025-06-06

实话实说,这里面我最中意的几个是 KCL(强组)、ETH(无需多言)、IBM Research(有 ETH 的博士学位),然而很可惜,这些最后都挂了。很感谢这一路上给我面试机会的学校,在这个过程中逼迫我让我学习了很多。有些导师的问题一针见血,面试完还得回去复盘好几轮,也有些关于人生选择的提问,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,这些都让我受益良多。无论如何,这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。人生不该是一帆风顺的,跌跌撞撞才就是成长的应有之义。

✔ 中标记的便是我手里的“牌”。想起川宝对小泽说的那句 “you have no cards”,可能正是我现在的写照。12 月初那几天约到好多面试时的欣喜,到后来拓宽渠道努力往上够,最终大多以失败收场,兜兜转转手里的牌还是去年年末的那几张。但 this is life bro,认清现实,找到自己的位置,这就是我想说的。


补充一个新的 ✔,也就是最后的 UvA(University of Amsterdam)。本已打算随波逐流听天由命之际居然又收到一场面试,其实当时我已经准备接受 UNSW 的 offer 了,不过因为对方和我导师有合作关系(为了不给导师丢脸),我还是认真准备了,熬夜做出了 ppt,居然清晰又简洁地介绍了我硕士论文的细节,连自己都惊了。面试也非常愉快,一周后就收到了 offer。

选择总是困难的。选择了其一,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可能。失去在现在,收获却在迷雾般的未来,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决定一定是对的。可能 UvA 并不是我整个申请历程中最心仪的那一批,但人生如棋,落子无悔。

欧洲,我回来了。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